近年来,编程教育成为家长圈的热门话题,不少培训机构宣称“学编程能升学加分”。那么,这一说法究竟有多少依据?家长又该如何理性看待?
从政策层面看,编程确实已成为部分升学路径的“敲门砖”。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性竞赛活动中,全国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(NOI)等编程赛事被明确列为高含金量竞赛。获奖者可获得高校自主招生资格,例如进入国家集训队的选手可直接保送清华北大,铜牌以上获奖者则能参与79所985、211高校的自主招生。此外,浙江、江苏、广东等省份将编程纳入中考或高考选考科目,学生在信息技术科目中取得优异成绩可获得最高20分的加分。
但编程竞赛的竞争激烈程度不容忽视。以NOI为例,2025年金牌基准数仅50枚,银牌150枚,铜牌需达到100分以上方可获得。信息学奥赛每年全国参赛人数约十几万人,而金牌率不足20%,远低于数学、物理等学科竞赛。这意味着,若想通过竞赛获得显著升学优势,学生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进行系统训练,从小学四年级之前需具备编程基础,四年级开始接触C++等编程语言,初中阶段进入正式竞赛轨道。
爱因森教育少儿编程对课程进行阶段性教学,冲击“白名单”赛事,好成绩助力升学。知名赛事专业指导老师护航,对图形化技术、Python、C++等课程创新教学,专为学生定制,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精神创新,促进跨学科的整合学习能力。
即使不直接加分,编程学习对孩子的成长仍具有深远意义。编程本质是一种逻辑思维训练,通过解决问题、调试代码,学生可培养系统性思考和创新能力。清华大学与猿编程合作的研究显示,编程教育能显著提升青少年的AI意识、认知能力和学科融合能力。例如,学生可通过编程项目理解数学模型,或结合物理知识设计智能机器人,这种跨学科思维正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。
编程与升学加分的关系,本质是能力培养与政策导向的结合。对于有天赋和兴趣的孩子,编程竞赛确实能提供升学捷径,而编程本为一种思维工具,帮助他们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。孩子的全面发展是核心,在政策红利与技术变革的浪潮中,让编程成为助力成长的翅膀,真正赋予孩子面向未来的竞争力。